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

師說原文譯文


 


師說原文譯文

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。 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。老師的角色是來傳播真理、講授學業、解答疑惑的。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的,誰能夠沒有疑惑?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,那麼所產生的疑惑終究是不能解開的。

生乎無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;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,無賤,無長,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  出生在我之前,他求得道理,本來就比我早,我要跟他學習;出生在我之後,他求得道理,也比我早的話,我也要跟他學習。我是在學習道理,何必在意他出生的年代比我早或晚呢?因此不論富貴或貧賤,不管年長或年幼,真理所在的地方,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。

嗟乎!師道之不傳也久矣!欲人之無惑也難矣!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;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,是故聖益聖,愚益愚。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!  可嘆啊!從師問學的道理不再流傳已經很久了!要讓人們沒有疑惑更是困難了!古時候的聖人,他們的才智超越常人很遠,仍然要跟從老師學習;如今大多數的人,他們的才智落後聖人也是很遠,卻羞於向老師求學。因此聰明的人更加聰明,笨拙 的人更加笨拙。聖人變得聰明的原因,以及愚人變得笨拙的原因,那都是這樣造成的啊!

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,非吾所謂傳其道,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  疼愛自己的子女,挑選老師來教他們,可是在他自身卻羞於向老師學習,真是太奇怪了!那些孩童的老師,都是只教他們書本內容、讓他們學會斷句標點的老師,而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播他們真理,解開他們疑惑的老師。斷句標點不了解,有了疑惑解不開,部分向老師學習,部分卻不肯請教老師。只學了小的卻漏掉大的,我看不出他們的聰明在那裡。

巫、醫、樂師,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;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問之,則曰: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」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嗚呼!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。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  巫師、醫師、樂師、以及各種從事工藝的人,不會以互相拜師學習感到羞恥;而在士大的族群中,提到老師、提到學生等稱呼的人,大家就會聚集在一起嘲笑他。問他們笑的原因,就回答說:「他和他年紀相當,學養相同啊!」拜師的對象若是地位低的下就覺得很可恥,官位崇高的就覺得好像要巴結他。唉!從師問學之道不能恢復,從這裡就可以得知了。巫師、醫師、樂師、以及各種從事工藝的人,君子是瞧不起他們的,如今才智卻反而比不上他們,那真是奇怪啊!

聖人無常師,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。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  聖人沒有特定的老師,孔子曾拜師於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子等人。郯子這一些人,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。孔子說:「三個人同行,就一定有我學習的對象。」所以學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,老師也不一定要比學生賢能,只要彼此所懂的道理有先後的分別,或在道術、學業上有專門的研究,這樣就可以了。
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藝經傳皆通習之。不拘於時,請學於余,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師說以貽之。  少年李蟠,現年十七歲,喜愛古文,舉凡儒家的經典傳注,都學得很精通。他不被當今的風氣所束縛,來向我求教,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問學之道,就寫了師說這篇文章來送給他。

  師說譯文

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。 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。老師的角色是來傳播真理、講授學業、解答疑惑的。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的,誰能夠沒有疑惑?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,那麼所產生的疑惑終究是不能解開的。

生乎無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;生乎吾後,其聞道也,亦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?是故無貴,無賤,無長,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  出生在我之前,他求得道理,本來就比我早,我要跟他學習;出生在我之後,他求得道理,也比我早的話,我也要跟他學習。我是在學習道理,何必在意他出生的年代比我早或晚呢?因此不論富貴或貧賤,不管年長或年幼,真理所在的地方,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。

嗟乎!師道之不傳也久矣!欲人之無惑也難矣!古之聖人,其出人也遠矣,猶且從師而問焉;今之眾人,其下聖人也亦遠矣,而恥學於師,是故聖益聖,愚益愚。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!  可嘆啊!從師問學的道理不再流傳已經很久了!要讓人們沒有疑惑更是困難了!古時候的聖人,他們的才智超越常人很遠,仍然要跟從老師學習;如今大多數的人,他們的才智落後聖人也是很遠,卻羞於向老師求學。因此聰明的人更加聰明,笨拙 的人更加笨拙。聖人變得聰明的原因,以及愚人變得笨拙的原因,那都是這樣造成的啊!

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,非吾所謂傳其道,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  疼愛自己的子女,挑選老師來教他們,可是在他自身卻羞於向老師學習,真是太奇怪了!那些孩童的老師,都是只教他們書本內容、讓他們學會斷句標點的老師,而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播他們真理,解開他們疑惑的老師。斷句標點不了解,有了疑惑解不開,部分向老師學習,部分卻不肯請教老師。只學了小的卻漏掉大的,我看不出他們的聰明在那裡。

巫、醫、樂師,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;士大夫之族,曰師、曰弟子云者,則群聚而笑之。問之,則曰:「彼與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」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嗚呼!師道之不復可知矣。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!  巫師、醫師、樂師、以及各種從事工藝的人,不會以互相拜師學習感到羞恥;而在士大的族群中,提到老師、提到學生等稱呼的人,大家就會聚集在一起嘲笑他。問他們笑的原因,就回答說:「他和他年紀相當,學養相同啊!」拜師的對象若是地位低的下就覺得很可恥,官位崇高的就覺得好像要巴結他。唉!從師問學之道不能恢復,從這裡就可以得知了。巫師、醫師、樂師、以及各種從事工藝的人,君子是瞧不起他們的,如今才智卻反而比不上他們,那真是奇怪啊!

聖人無常師,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。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  聖人沒有特定的老師,孔子曾拜師於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子等人。郯子這一些人,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。孔子說:「三個人同行,就一定有我學習的對象。」所以學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,老師也不一定要比學生賢能,只要彼此所懂的道理有先後的分別,或在道術、學業上有專門的研究,這樣就可以了。
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藝經傳皆通習之。不拘於時,請學於余,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師說以貽之。  少年李蟠,現年十七歲,喜愛古文,舉凡儒家的經典傳注,都學得很精通。他不被當今的風氣所束縛,來向我求教,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問學之道,就寫了師說這篇文章來送給他。

 

 

 

 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